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丨合肥: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前7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0%,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52.9%、29.1%;
前7月,合肥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8.7%、51.1%,连续11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前7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增速连续3个月居全省、26个万亿GDP城市首位……
今年以来,合肥市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态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合肥是如何顶住内外压力实现“稳增长”的?又是如何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卡点问题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近日举办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安徽站采访活动中,深入探寻合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唤一声“小达”,竟能立即开启“动口不动手”的全屋智能新体验;触一下屏幕,竟能片刻间获取“一把大米”的多项指标数据和品质情况;品一口特饮,竟能快速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合肥制造”当前正持续释放发展潜力,新动能新赛道加速成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新老并举,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 助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合肥市着力引导家电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推动更多高端产品在肥生产。
荣事达作为我国知名家电品牌,迄今已有69年的发展历程。“打造新质生产力,在新赛道上争取新突破,成为荣事达的新目标和新方向。”荣事达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通过打通传统家电、建材、新能源和互联网四个传统产业的融合壁垒,完成从传统家电企业向智能家居企业转型,主要产品涵盖科技住宅产业群、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群、绿色新能源产业群、智能建材产业群和新零售产业群等多个产业板块。
荣事达“智能房屋”
- 促进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合肥市聚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通过打造“基金丛林”等手段,系统发力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3大国家级创新平台。”美亚光电研发负责人吴明介绍,作为一家专注于光电智能识别装备研发制造的企业,美亚光电主要产品有色选机、X光异物检测机、口腔CBCT、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等,销售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新型工业化研究部主任王超贤表示,美亚光电在光电传感器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光电技术的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迭代和应用方面也做得很快很好。
- 不断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合肥市加快推动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相关企业聚力打造标志性产品。
“我们公司的生物制造产品目前已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出口占比近50%,主要客户包括巴斯夫、味之素、联合利华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华恒生物研究院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中心研发课题组负责人刘勇军介绍,该企业的产品L-丙氨酸市场占有率达70%,L-缬氨酸市场占有率达40%。未来,基于生物制造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将涵盖新材料、食品添加剂、动物营养等多个领域,新产品累计新增产能将超20万吨。
“华恒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方法生产丙氨酸、缬氨酸等中间体,重塑了化工品制造范式。”王超贤说道。
抓新旧并举,不断增强产业链厚度。合肥市坚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路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已由2012年9.4%提升至2023年的28.7%,点燃了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劲引擎。中小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断路器市场占有率第1位;环网柜市场占有率第1位;配电终端市场占有率第2位……作为一家依托于中科大迅速成长起来的合肥本土企业,科大智能近年来深耕“数字能源”与“数字工业”,坚持走好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科大智能,正是合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侧影。
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近年来,合肥市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等。
- 多措并举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肥市通过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年倍增培育行动等举措,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头部企业的充电桩业务稳定供应商。”科大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该企业全面布局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机器人、智能电气与新能源应用领域,企业产品在配电终端、架空线高精度故障指示器、随车充电桩、换电站等多个细分产品领域占据隐形冠军地位。
王超贤表示,科大智能依托核心能力拓展业务和国内市场,从数字能源业务迈向了“数字能源+数字工业”双轮驱动。
- 千方百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近年来,合肥市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及“三首”产品推广应用,常态化打造“产业融合对接会”品牌,大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
“我们是一家专业从事发动机呼吸系统、动力总成智控电驱系统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恒信动力电驱电控事业部总经理卢福介绍,该企业为上汽、通用、东风等客户研发的热管理模块产品,通过对发动机水温的精确控制,可以降低发动机的热量损失,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该技术也同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水温控制,恒信动力因此成为国内民营企业中首个成功研发并开始小批量制造的企业,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
“当前,恒信动力从为传统燃油汽车提供发动机塑料进气管等零部件向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系统拓展。”王超贤说道。
“含科量”持续上升,“小巨人”不断涌现。近三年来,合肥市平均每天净增国家高企5家,每周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8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工新智库研究员闫岩表示,合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企业集聚效应,通过构建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等方式,培育了大量优质企业。
- 工业绿色发展逐步深入
在全省率先试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首批23辆氢能公交投入运营,新增新能源装机66.3万千瓦、同比增长45%;近三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约55%,带动全市单位GDP能耗水平降至全国的一半……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出台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聚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
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安利材料引以为傲的荣誉之一。作为一家主要生产经营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和聚氨酯复合材料的企业,安利材料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积极推动公司绿色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企业各项环保指标均远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
安利材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无溶剂工艺能耗相较于传统工艺减少约56%,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减少约51%;水性工艺能耗较于传统湿法工艺减少约41%,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减少约60%;硅基工艺能耗约为传统工艺的2/3左右,碳足迹约为传统工艺的1/8-1/5。
王超贤表示,安利材料通过工艺创新、节能减排等方式在全面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再将目光投向位于合肥的另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获评企业。阳光电源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储能系统、水面光伏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充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积极推行碳盘查和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加速推进RE100目标,不断提高能源生产率,开展多项专项节能减排专项活动。截至2023年底,该企业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在全球累计装机超515GW,携手客户每年可为全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超3亿吨。
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占全国约5%。闫岩告诉记者,合肥市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加强环保监管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业能效,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为当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看来,合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二是产业地标日益凸显,“中国声谷”“全球显示之都”等成为合肥新名片;三是龙头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四是集群效应基本形成,形成“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制造基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中国制造”